近代中华科学文化衰退的制约原因探析

点击数:985 | 发布时间:2025-01-06 | 来源:www.cznuofan.com

    [内容提要] 中华科学文化在古时候过去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者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到今天没圆满答案的问题。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规范和科学研究办法等方面剖析制约近代中华科学文化进步的原因。

    [关键字] 近代中华科学文化;衰退;制约原因。

    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革新与创造,四大创造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很大推进了各国进步的节奏。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维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常识水平”,中国古时候的科学文化“总是远远超越同年代的欧洲,尤其是15 世纪之前更是这样。”中国人对科技有着卓越的贡献,“如果没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大家西方文明的整个进步经历。由于假如没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1]萨顿在厚达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中,从古时候一直研究到公元14 世纪,他列举了很多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学家就有249 人。但,中国的科学文化的兴盛只不过相对的,尤其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西方。中国人开始摆脱“一向以自己为中心”的姿态,学习西方一流的科学。中国的科学文化为何得不到持续的兴盛呢?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兴盛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办法等方面都紧急地束缚着国内古时候科学文化的进步。

    1、传统文化“重政务,轻学术”的传统妨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虽不绝然否定科学和技艺有哪些用途,甚至还包括了某些科学方面的常识,但却是贬低科学的实用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是国家政务,轻视对自然的探索。儒学事实上就是这样,它觉得科学和技艺只不过“小道”,“雕虫小技”,解决不了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君子不可沉溺其中,君子应潜心于仁义道德的研究。《新唐书·方技列传》说:“凡推步、卜相、医巧皆技也,——小人能之。”[2]孔子倡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且觉得技艺会使人玩物丧志,于国事无,并把它归于不道德的功利行为,从而也抑制了技艺的研究进步。而中国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以来,儒家经典获得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权威,春秋战国年代那种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氛围荡然无存。历来的统治者又都把科技诬为“下九流”、“奇技淫巧”。道学也具备反科学主义的特征。道学追求回归自然,但它不倡导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这就势必不推崇科技。可以说道学开创者老子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反科学、反理性主义体系,他的“无为而治”看上去进入超脱所有的境界,本质上这是一种“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学无忧”[3]的蒙昧主义的纲领和“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4]的愚民国策。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紧组成部分,它虽然蕴涵着一定量的理性思想,但,基本上具备非理性本质。禅宗吸取老子“不言之教”的思想和道家悟性直观思维传统,倡导以悟性思维顿悟本真的佛性并且不立文字地去洞察世界的本质,从而具备浓重的非科学特质。[ LunWenDataCom]

    2、渐渐教条化的科举规范和封建规范妨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作为中国古时候封建政治产物的科举规范对中国古时候科技发生了要紧用途,但科举考试的内容主如果儒家经典,所以只能培养出背诵经典章句,擅长文辞而缺少实学的人才。中国传统的常识分子是闭门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做学问只不过注解、考据先贤的著作,极少革新。他们把毕生的精力埋于古籍堆中,只继承不革新,只健全不突破,思想受古经束缚非常大。到了元明之际,科举考试内容仅限于八股文,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完全排斥了科技内容,使古时候科技的成就得不到继承和进步。绝大部分的常识分子终生致力于国家政务,自然常识、生产技术等科技为他们所不齿。这不只摧残了常识分子的身心健康,更紧急的是束缚了常识分子的思想。“程朱理学”的兴起,愈加深了对大家心灵的摧残。封建的纲常名教紧急地禁锢着大家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也束缚了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

    国内古时候是官本位的社会,除去做官,大多数游散于民间的常识分子(士)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是很低下的,他们因为行走于国家政权以外,科学研究是得不到国家的认同和支持的,所以非常大一部分研究拓展不下去。譬如说墨家,墨家的阶级基础是手工业生产者,除去一部分手工业者积累起了充分的财富而参与政治生活等以外,另有一部分手工业者则因拥有财富而有条件从事与手工业、商业等有关的独立的学术研究,进而推进了这一时期科技的进步。可惜的是,战国之后,手工业者因为社会地位低下,经济上没大的实力,所以,已无能力研究与他们手工业有关的科学了,如此,墨家及其传统在后世没得到看重和进步。况且,墨家一直遭到儒、道、法诸家的摈斥,在中国传统文化演进中几乎中断、绝响。

    3、中国传统的科学研究办法妨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近代西方科学的进步与他们科学的研究办法密不可分。西方科学重视剖析,在研究一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某一局部时,总要把它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离别出来,独立地考察它的实体和属性。中国传统科技则与西方科技截然相反,重视整体思维缺少个体逻辑剖析,是重视综合,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这一整体思维方法是以忽略部分乃至不承认部分和部分之间有什么区别而强调由整体分解出部分、进而由整体的性质来决定部分的性质,这就势必要以思辩和直觉来保持。大家总是不通过逻辑推理的过程来看待自然界和自然现象,而是借用于直觉洞悉自然,而这种直觉总是与平时经验或类比推理联系在一块。一旦对自然现象提出的疑问与大家的直觉相悖,或者超出了大家所能直觉的范围,这个时候大家总是就会否定这一疑问,而不是进一步加以研究。

    这种整体性在中国的医学、农学、天文学,甚至中国的逻辑学中,则表现出一种没经过逻辑剖析的总体观念。所以中国科学文化中对大自然的理论性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古时候科学一直也没形成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总是因为缺少形式逻辑及其剖析的研究势必带有思辩性和猜测性,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古时候科技的进步与古时候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化。

    4、中国科学研究重实用不重理论的特征妨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科学的兴盛是应用技术和理论研究的一同兴盛,近代西方科学的兴起非常大程度上与重大的科学理论被发现有关。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等三大理论的发现,揭起了近代西方科学大进步的序幕。但中国的研究总是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而进一步的理论则是门可罗雀。中国古时候重视对人与社会的研究,忽略对人、社会以外的大自然的研究。儒家一直抱定一种坚定的态度,“觉得只有人与人的社会才值得研究。”[5]道家甚至觉得“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在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方法,奇物滋起”,只有彻底地杜绝机械、机事、机心,才能使全社会还朴归真。墨家虽然研究了很多的光学、力学、数学等问题,且这类工作大都是开创性的,但,它也不看重对自然的一些常见问题的研究,而重视的是社会上发生的实质问题,如技术问题,这就是说,它也没我们的自然哲学,即对自然界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哲学。同时国内发达的兵、农、医、艺四大实用科学传统,都是为现实的政治伦理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如天文学的研究,历代王朝都设立专官观测天象,修改历法,而历法的拟定和修改与皇权神授的政治目的相联系,把天象作为社会人事变迁的要紧预兆。科学著作基本上也是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对看到的事可以想些什么就极少有人去探究了。农学著作主如果记述生产经验,极少提出规律性的认识;天文学主如果记载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隐藏在现象背后是什么原因就不再追究,以至于哈雷慧星从春秋到清末被记录31 次,但发现其出现平均周期的却是十七世纪科学家哈雷;医药学也是经验的汇编,缺少自己的理论体系;而《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要紧著作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实用科学著作,对科学理论却极少涉及。

    实用理性的常识趣味,决定了中国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主如果源于那些经验的实用技术,以直接满足平时生活和政治统治的需要,但并不热心于没“急于求成”的公理系统,与仅仅为证明理论的科学实验,这恐怕不可以不说是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世界时尚的主要原因之一。重技术、轻理论的学术传统,在非常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时候科学向高级形态的进步。

    5、结语。

    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根本道理,科学精神即自由探索的精神、理性的精神、追求真理捐躯真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批判和大胆革新的精神。西方近代科学精神赋予理性至上的权威,在科技方面表现为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而且科学进步看重以实验为主,所谓科学实验就是对假设理论进行检验。实验的过程不但可以检验其正误,总是还可能提高或推翻这个理论。正由于这类文化传统,西方人士比较习惯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因而产生了很多要紧的、革命性的成就。相反,中国科学的进步因为缺少科学论证的态度而最后不可以达成向现代科学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钱兆华。对“李约瑟难点”的一种讲解[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 年(3)。55.

    [2] 郭忠义。应当看重对传统文化中非科学主义原因的批判[J]. 新东方,1992(8)。

    [3][4] 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51、180.

    [5] 李约瑟。中国古时候科学思想史[M]. 陈立夫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7.[论文网]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